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,渭水尽赤,号哭之声动于天地。
商鞅尝到了自己所立苛法的苦果。后来阳虎在和鲁国三桓的斗争中遭遇失败的厄运,被迫逃往他国。
意思是,迷失之凶,是由于违反了做君主的规则。明代曾经任工部尚书、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及吏科都给事中等职务的钟羽正,认为天法是帝王必须遵守的法律,并将看不见的天法与人间看得见的王法进行了对比:然而王法昭,天法密。91 胡柄章:《善恶报应与社会正义:土家族伦理思想系列研究之一》,载《吉首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2010年第4期。明末清初儒生通过阅读二十一史,总结出十类招致天法恶报的行为:大逆淫残阴谋负心贪奢骄党左道等。之问得其实,阴使人上变,以乞赎罪。
注释 1参见陈筱芳:《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:春秋善恶报应观》,载《求索》2004年第4期。上帝不蠲而绝厥世,古今一律也。一是观变于阴阳而立卦,立象尽意。
【10】万物生成,由天主宰,地则顺从之,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《系辞》所说刚柔者,立本者也,是说《周易》阴阳符号是易符号乃至文本产生的基础。5 廖名春:《帛书〈周易〉论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,第389、288页。这些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易学内容,完善和发展了儒家的理论。
史官以卦辞元亨利贞,无咎推断。《易传》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,此是说道内涵了阴阳。
【14】家人二爻居内卦以阴居阴位,五爻居外以阳居阳位,阴阳居中而位正,以示男女、夫妇、父子、君臣等名正言顺,长幼有序、上下有等、尊卑分明、男女有别,各守其位,各尽其责,和谐共处,家正而天下定。但子服惠伯认为此为占无德之事,虽吉则事不成。历史上任何一种易学思想都是迎合时代需求而形成和发展的,反映了那个时代易学家对于易学独特的理解和解释。今本《说卦传》昔者,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即是此意。
又如《彖》曰:离,丽也。《周易正义》曰:幽者,隐而难见,故训为深。7黎靖德:《朱子语类》第5册,卷67,中华书局,2007年,第1647页。《周礼》有史官掌管《周易》的记载,《春秋左传》则记载了许多史官用《周易》卜筮的事例。
从《易传》解读中可以看到,将两种方法结合是最为合理的,即由象数兼文字训诂解读文本本义,然后再运用新的方法和话语探索易学。【4】 此节本义是言卦象除了卜筮尽意外,还有制器作用。
【25】 那么,当下应如何重建易学新的思想体系?就易学研究创新而言,首先要从易学经典出发,将易学文本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之下,借助于传统的象数训诂兼义理等方法,重新解读易学经典和已有的研究成果,力求做到解释客观真实,不先立己见,不脱离文本杜撰,以再现易学文本固有之意为导向。鉴于此,《易传》以儒家已有的道德理论创新性解释《周易》文本,由卜筮开显出更为丰富的道德思想,《周易》由卜筮变为儒家的德性之书,创造性地重建以德性为特色的儒家义理易学。
【16】相反,没有德行的人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《周易》。10 孔颖达:《周易正义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9年,第268~269、289、311、273、25、220、137页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,有万物然后有男女,有男女然后有夫妇,有夫妇然后有父子,有父子然后有君臣,有君臣然后有上下,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。《易传》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上,阐明儒家易学是秉承易学传统,通过创造性的解释而形成的。如帛书《要》所言史巫之筮,向之而未也,好之而非也。这个过程被《易传》具体描述为太极生两仪、四象、八卦的创化历程: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
帛书《要》则使用了上下说明之:又人道焉,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,故为之以上下。再次,《易传》以偏于天道的象数以明人事。
这种人伦之道本之天地之道,具体表现为:君臣之道、男女之道、夫妇之道、父子之道等。《易传》所倡导的易学创新式的解释,虽然已经不符合《周易》文本原意,或者说超越了《周易》文本本义,但不能因为这种解释不符合文本,就否定这种带有儒家色彩的易学创新。
【9】 《彖传》将乾坤卦文辞解释成天地阴阳合德、天生地养生成万物的过程:大哉乾元!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【10】太极,按照帛本作大恒。
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12楚简有《恒先》,丁四新于《楚简〈恒先〉章句释义》指出:楚简常以恒说道。总之,《易传》基于巫史的易学传统,主要借鉴与融合儒道两家的理论,通过创造性的解释,实现了易学话语转换,从而完成了从卜筮到德性、从象数到义理、从天道到人道的易学体系重建,把原本卜筮易学转变为富有深邃思想的儒家经典。如乾卦象是内外皆乾,乾为纯阳之卦,其辞元亨利贞的本意是:开始亨通,利于占卜。
太极、大恒虽然文字意义有一定差别,但在《系辞》和先秦道家著作中,皆用为宇宙本体,【11】应该与道是同等概念。西方在哲学诠释学、符号学、逻辑学、心理学、伦理学、管理学及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医学、生态学等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果,为易学创新和重建易学新体系奠定了基础。
这里的变通实质上是指秉承传统而进行的发明创造,也就是今日所谓的在文化、制度、科技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化与创新发展。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天地生万物,《系辞传》以男女交感繁衍后代为例说明:乾,阳物也。
这种因传承而创新易学的解释范式,深深影响到后世易学家的易学解释。这是当今学人应有的责任,也是易学学术文化研究的目标与归宿。
【5】因《周易》筮占行蓍是佑助神明,故此指筮法行蓍。一阴一阳,就文本意义上说,特指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符号。《易传》从今本六十四卦符号出发,将六十四卦符号排列解读为自然界演化过程,即从自然界万物到人、家庭、社会和礼仪形成过程,认为在这个过程中,随着卦符非覆即变、相因和转化,阴阳之道贯穿终始,最终形成人和社会及其道德礼仪。21黎靖德:《朱子语类》卷66,中华书局,1986年,第1629页。
二、易学传承、创新的历史印证与理论重建 《易传》提供了两种易学解读思路与方法,并运用这两种方法实现了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。《易传》这两种方法和思路之所以在易学解释上行之有效,其关键在于作为儒家最早、最系统的解释《周易》古经的著作,其成书距离《周易》成书较近,【1】作者深谙《周易》古经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话语系统,因而其许多解释更接近《周易》古经本义。
咸上兑为泽为柔,下艮为山为刚,泽水向下,艮山向上,二气感应。具体方法是:先释出字义,然后将具体字义置于宏大宇宙的视野中,阐发出《周易》原作者未意识到的、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。
《易传》以圣人观象制器的事实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,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上,阐明儒家易学是秉承易学传统、通过创造性的解释而形成的。【16】疑德占之,则《易》可用矣。
发布评论